王应文:医者童心,70岁的“心脑血管病专家”
作者:周静 关注:
人到七十古来稀,今年王应文已经70岁了,对于大多人来说,已经是赋闲在家、安享晚年的年龄,“经霜叶更红,有梦人不老”,对于王应文大夫来说,他觉得这正是他事业的“黄金期”。
王应文,男,出生于1951年,山西吕梁人,北京医景堂疑难病医学研究院山西吕梁中阳分院院长,中华汉方疑难病专家委员会会长刘冠军弟子,山西分会名医,曾担任中阳县卫生院院长、中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中阳县医院外科医生、门诊功能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教科主任,县医院退休后,为发挥专长开办诊所。长期从事线临床工作,凭着几十年来刻苦钻硏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秉承中西医结合理论、勤于临床实践、勇于创新,潜心攻研各种奇难杂病、顽固慢性病和老年病,以蝎毒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为主,并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各种疑难杂症。
在他看来,医生是终身职业,年岁越大,经验越丰富,而且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和精力,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投入到医学中了,如果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难免有些可惜。即使自己不干了,还是会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看病,与其这样,不如每天抽出时间坐诊,既方便了患者,自己也乐在其中。
王应文大夫曾担任过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卫生院院长、中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中阳县医院外科医生、门诊功能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教科主任等,有着最全面的医、教、研经验,在长期的医、教、研生涯中,无论是从技术、眼界、视角和管理能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王应文大夫始终把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但是关于一些疑难病的治疗,始终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关,像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癫痫,及高发的心脑血管病,都是以县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所无法解决的难病、大病,医学的每一项进步和突破都是艰难的,身在其中要守得住寂寞,面对威胁患者生命的疑难病无可奈何,让他更加坚定了疑难病的研究方向,而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更成了他的奋斗目标和他勤求博采的动力,也让发扬光大中医成了他坚定不移的追求。
从县医院退休后,他开办了王应文诊所,为开展疑难病的诊治工作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也在此时遇到了他“穷一生之智、竭一身之虑”都在寻找的疑难病治疗的新疗法——蝎毒疗法,由此也实现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完美契合,并以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疑难病作为突破口,不断向疑难病种领域延伸,将门诊打造成了特色鲜明的疑难病诊疗中心。能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大夫令他感到幸福,而能在自己所向往的疑难病治疗领域独当一面,把自己的医术发挥到极致,造福更多的疑难病患者,更是大大延长了他的事业线,为他打开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世界。
艺术人生,从戏曲舞台到医学舞台
活到老,学到老,这几个字在王应文大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人生经历上便可以看出。
在18岁当上赤脚医生后,因为喜爱文艺,王应文大夫报考了中阳县晋剧团,从此走南闯北地开始了他十年的艺术生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必须苦练不辍,才能掌握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和表演功法,正是这“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刻苦训练和坚持,让他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地塑造了戏曲舞台上多个鲜活的形象。
在结束自己的戏曲生涯后,他又再次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医学领域,他对自己有着明确的人生定位,终归要为医学事业执守和奉献终生。在他看来,“医者,艺也”,传统戏曲艺术同中医有相通之处,可以称得上是“医艺同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从事戏曲表演的十年岁月,让他更加懂得了将戏曲中蕴藏的魅力,补充到自己的医学工作上,把医学当成艺术一般对待,恪守美的传承,坚守艺术的精神高地,设身处地感受患者的喜怒哀乐,心系患者的生命安危,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中去。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重新进入医学领域,回到零的起点迈出新的一步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他付出了不亚于学习戏曲的努力和艰辛,通过几十年不断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沉淀,从赤脚医生到主任、院长,这一条晋升之路,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同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他这位基层出身的赤脚医生竟然也到达了别人没有抵达的高度,登上了更高的医学舞台。
近半个世纪的在戏曲表演和行医上走过的路,映照着他丰富多彩的人生。身体硬朗的他幽默风趣、乐观豁达、神采奕奕,人生际遇犹如沧浪行舟,他都能坦然接受,进行苦乐转化,其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许多人。虽然不再从事戏曲工作了,但他仍不忘时而哼唱上几句,比划两下、走下台步,保持着对艺术的兴趣和年轻的心态,其从容的神态中显示出丰富的阅历,坚定的步履下沉淀出悠远的底蕴,救死扶伤的身影里更涌动着不认输不服老的志向和活力。
事业蜕变,从主任、院长到心脑血管病专家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怀着这样的心态,王应文大夫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以行医为乐,淡泊名利,坦然做人。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王应文大夫职位不断攀升,但是他从来没有把仕途当作自己的方向,他知道自己早晚还是要回到临床中、回到疑难病的诊治中去,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也是对生命追求的渴望与本能。几十年的从医经历,让他更加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边界。每一个让医生无能为力的疾病和身患这种疾病的患者,都是给医生留下的功课,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困境也亟待破解,亟待补上这堂课。在他的心底,有一种不能释怀的冲动,一个更深远的想法,一个更宏大的抱负——他要为攻克心脑血管病,为造福更多的患者,再尽一份心,出一把力!
退休后,王应文大夫在中阳县开办了自己的诊所,回到了临床第一线,他依然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努力开拓着中医治疗疑难病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开始将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个课题重点研究和探索。在他看来,中医看病就要看特色,而这个特色,就是对某一种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这些病,别人不能诊治或不能获效,而到你手里,却能妙手回春。为了突出中医特色,王应文大夫将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个突破口,再次全新出发,开启了疑难病诊治的新征程。
病无止境,所以学无止境,不管年纪多大,工作经历多么丰富,王应文大夫从不故步自封,也不保守,他经常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广泛吸收营养,了解心脑血管病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力图打破传统治疗模式的桎梏,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就要放支架或终身服药的局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他接触并学习了中医现代新疗法——蝎毒疗法,一下子便点燃了他对这项创新疗法的热情,从此以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这项技术的学习上,这一学一用就是5年,他说这5年也是他一生中受益最大的5年。蝎毒疗法不仅为他开创了一条中西对应、病症结合的临床治疗新思路,更给了他信心和支柱,为疑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最坚强的后盾。
蝎毒疗法治疗多例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印证了他的判断。患者张某,67岁,胸闷、心慌、气短,周身乏力疲软,经山西省一院确诊为冠心病,需要手术治疗。因不接受返中阳县接受中西医治疗3个月后得以缓解,后又复发如初遂来到王应文大夫诊所用蝎毒疗法治疗。治疗一月诸证均减,第二月症状消失,第三月完全正常,5年了至今没有复发。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远期疗效充分证实了蝎毒疗法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潜心攻研各种奇难杂病、顽固慢性病和老年病,以蝎毒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病为主,并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各种疑难杂症”,中医现代新疗法——蝎毒疗法也填充和刷新了他的履历和专业特长,他对此感到骄傲,因为这份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能就改变了很多患者的一生。
敬老尊老,从仁人之术到仁人之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王应文大夫的诊所尤其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激发着王应文大夫把更好的技术、更好的药品应用到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中,以同理心悉心关爱老年病患的身心健康,道德、义务、责任支配着他想法设法地为老年人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竭尽全力。老年人诸脏腑、器官之功能日渐衰退,脏腑功能由青中年的旺盛状态转入年老的衰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气机升降以及血液的运行无力而呈迟缓状态,是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老年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及多年经验,他更注重具有“增强心肌活力、养护心脑血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诸多功效的蝎毒疗法的运用,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偏瘫、老年痴呆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收效卓著,求医者络绎不绝。
除了技术择优上,在医疗工作中王应文大夫更注意用温和可亲的态度对待病人和家属,不少家庭几代人都是他的老患者、老朋友,也有父母带子女、爷爷带孙辈前来诊病,在为病人的服务中,他收获了乐趣和满足。在他的诊所,你总能看到两眼有神、一头鹤发、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的他就像自己家中的长辈一样,不厌其烦地反复嘱咐患者不要饮食不节,保持心情愉快、要遵医嘱,才能有助于病情康复……谈笑风生中便缩小了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所以无论长幼,都喜欢这个没架子又很有趣的长者。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崎岖,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风雨,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医者童心”,知足常乐,仁者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