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1-5665568

会员投稿 登录 注册 退出

吕景山

作者:周静  关注:

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师、主任医师。进修于中央卫生部举办的援外针灸班。参加援外医疗队,现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脑穴研究会副理事长。调山西中医学院任教授。调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任所长、主任医师。现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药对”、创用“穴对”和“同步行针法”,对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省工会给记二等功1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学术上继承"施氏对药",创"针灸对穴"之说。著有《实用针灸手册》、《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等5部著作,约100万字,《施金墨临床经验集》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撰有"同步行针,对穴配伍"、"从'施氏对药'看相反相成之妙用"等30篇论文,约20万字。

吕景山对于胃肠病的治疗见解颇多,尤擅长对药的临床应用,他认为胃肠病具有发病易、收效速、根除难的特点。脾胃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若实,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元气虚而阴火乘,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亦从而病。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亦从其病。故治该病必脾胃同调。

吕景山治病既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又注意具体用药的灵活性,绝不偏执成方,而是有是证,用是药。一个处方常由若干个小方化裁而来,温、清、消、补,适病而定。如久病于胃,或郁而化热,或渐变生寒,或寒热相混,而呈脘痞、呕吐、吞酸等症,然总以脾胃升降失司为机转。其常用中满分消丸、旋覆代赭汤、瓜蒌薤白散、丹参饮、半夏汤等方剂化裁以调气、降逆、解郁为主。

吕景山治疗慢性胃肠病主张循序渐进,注重调摄,缓以图功,反对峻补猛攻。其处方药味多,剂量小,药力缓,一般剂量3~10g,薏苡仁、山药等食药双兼之品用至30g,多数处方药味在15味以上,一般水煎服,慢性病多建议患者用丸药善后。正如《珍珠囊指掌药性赋》曰:“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寒凉温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奏效,害已随之,夫药无次序,如兵无纪律,虽有勇将,适己勇而愤事。”

吕景山注重调摄还体现在其方剂中常采用对药组合,如表里并用,寒温并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有相须,有相制,不一而足。如晚蚕砂与皂角子润肠通便,青皮与陈皮行气,木瓜与乌梅养胃阴,丹参与檀香调血行气,干姜与良姜温中散寒,黄连与吴萸、黄连与干姜、黄芩与半夏的寒温并用等以和嘈杂。用之临床,每3~5剂药即见效。可谓得心应手。